艺中人

陶艺家林善春 以瓷浆铁丝网住记忆

字体大小:

新加坡陶艺家林善春每年在南艺教课数个月,其余时间辗转各地参与陶艺活动,入驻创作;在陶光龙窑之外,他也在台湾台南、中国大陆景德镇、芬兰租下仓库兼工作室。他在台南艺术大学修读艺术硕士学位期间,打破对陶艺的创作局限,在莺歌陶瓷博物馆展出的装置《记忆·建构》,以瓷浆铁丝网凝固时间,赋予陶艺当代语言。

新加坡陶艺家林善春(Nelson Lim,49岁)在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展厅展出的装置《记忆·建构》,高2.6米,长6.8米,厚1.4米,规模不过是2017年在台湾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展出版本的十分之一,花费2000元从台南工作室运来新加坡。

《记忆·建构》莺歌首版以近300个黏有瓷浆的铁丝网建构高于两层楼的建筑结构,貌似城市钢骨水泥架构、政府组屋形态,可以穿梭其间。安装装置时须考虑安全,工程挑战大,须用到脚手架,确保不会坍塌。

林善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此作探索了陶瓷烧制过程中“冻结”的瞬间,保留了不可逆转的状态,类似于记忆的保存。他在创作过程中想起从小至今深刻的记忆片段,第一次被妈妈打,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刻,这封存的记忆是他一生中要记住的,也是他此时此刻的想法。

林善春装置《记忆:建构》的细节,如斑驳的铁浆记忆。(唐家鸿摄)
林善春装置《记忆:建构》的细节。(李姿仪摄)

黏了一层层瓷泥的铁网,烧出不同的色泽,白瓷浆中透着黑铁锈,参差斑驳,犹如记忆的本质。因为记忆会颓塌、消失,林善春的铁瓷网结构也会出现倾斜、不规矩的形式。此作曾在芬兰、中国景德镇、韩国立川、日本等地展出,组装成不同的造型。在教育学院展出的版本一直在变,展览期间每星期五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林善春会现场展示记忆重组过程,以配合群展“蜕变”主题。

林善春的人生观受爱德华·洛伦兹关于蝴蝶效应的理论影响,相信即使小动作也可产生连锁效应,导致重要的结果,因而塑造出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系统。这与2000多年前老子的哲学相呼应:一切都相互联系,无为也是。林善春通过陶瓷创作传达生命的编织,联系着不同的命运,他的陶艺人生体现了这点,至少两个“贵人”改变了他。

生命中两贵人

林善春有三个哥哥,家里做过烘焙生意。当兵前,他向往在水里与鱼共游的世界,当过商业潜水员,不想五个月内,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在水下扛着很重的器材,船开走了,不知道他还在下面,他失去了知觉。

当完兵,林善春报读南洋艺术学院多媒体文凭,因上了刘伟仁的陶艺课,产生兴趣,改读陶艺主修,课余还到刘老师位于柔佛哥打丁宜的工作室学习。那是学徒式训练,学生得收拾打扫,回收泥土等,晚餐后才开始创作——捏100个杯,做100个碗,基本功训练扎实。

林善春毕业后,在南艺教陶艺,2008年创办Explorer Ark公司,聘请一群陶艺老师到自闭症特需学校新光学校和一些学校办陶艺课,以此维持生计。

在台南艺术大学攻读陶艺硕士学位的三年半,打破了林善春对陶艺的观念。林善春在澳洲悉尼陶艺三年展碰上台南艺大的张清渊教授,觉得其教学方式很棒,不会局限学生发挥,每周会与学生讨论创作,因此毅然入读,收获良多。大学的窑很大,他即使烧坏了也没事,修理就行,创作材料较容易获得,整体创作条件比新加坡好。他在毕业个展做了很多尝试,《记忆·建构》是其一,受到好评,引起瞩目,收到很多国外陶艺入驻创作邀约。

到各地入驻创作

林善春指出,在台湾求学带给他很多本地难有的机会。张清渊教授的国际陶艺联络网大,经常带学生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地考察,有助于他拓展陶艺事业。如今,林善春每年首五个月在南艺教课,其他时间辗转入驻各地陶艺中心创作,参与陶艺展,成为代表世界当代陶艺最高水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他说:“创作要进入状态,上午教学会消耗掉创作的精力。入驻创作时,最富创意。”

林善春2022年到芬兰入驻半年,2023年去了韩国、景德镇、上海创作。每次入驻,部分作品被收藏。今年中,他将在台北市永康街的“一票人票画空间”举办个展;9月将第三次参与葡萄牙的国际陶瓷双年展,在座谈会上发表在不同地方创作的心得。除了陶光龙窑的工作室,他也在台南、景德镇和芬兰租下仓库兼工作室,存放作品。他计划在“做陶瓷的天堂”——景德镇设立更大的工作室,让新加坡朋友也可使用。

林善春说:“本地陶瓷创作要发展,须要多出去看看、交流。毕竟陶瓷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是生活与文化的一部分,比较强。”经他穿针引线,本地陶艺家刘定光等将到景德镇的“春秋大祭”发表作品,在市集摆卖。林善春回想南艺的栽培,以及刘伟仁老师很辛苦地带学生,因此他也带南艺毕业生到莺歌拓展视野,让当代的陶艺创作得以传承、发展起来。

林善春在个展“静”展示的纤维瓷浆作品。(受访者提供)
林善春的纤维瓷浆作品展示了纤维的面料。(受访者提供)
林善春用瓷浆做成洗手液、漱口水瓶子,加水使之软化分解坍塌。(受访者提供)

林善春赋予陶艺当代艺术的语言,结合瓷浆与日常材料,比如铁、纤维、稻草等实验创作。他精心编排纤维的褶皱和重叠,将之浸入瓷泥中,放在不同物件上,待干烧制成形,巧妙地捕捉了面料细腻纹理的本质,在2021年个展“静”展出。他用瓷浆做成洗手液、漱口水等瓶子,加水使之软化分解坍塌,看到了时间的过程。

林善春说:“我的创作之旅是一次探索,旨在突破模式化社会的束缚。通过每一次的注浆,每一层质感和每一次色彩的爆发,我挑战既定的规范,邀请观者重新评估在一个有序社会之外生活的真正含义。我的艺术成为变革的催化剂,是突破束缚,拥抱模式之外充满活力的混沌力量的证明。”

《记忆·建构》即日起至4月19日,星期一至五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在国立教育学院展厅(1 Nanyang Walk S637616)展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