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辞世

图书馆志工花6000小时 将悼念李光耀物品数码化

汪子翔(左起)、李之绚、陈秀宝和薛丽珊在国丧期结束后,投身图书馆志愿工作,帮忙把收集到的吊唁卡片和物品数码化和上传到网上。(叶振忠摄)
汪子翔(左起)、李之绚、陈秀宝和薛丽珊在国丧期结束后,投身图书馆志愿工作,帮忙把收集到的吊唁卡片和物品数码化和上传到网上。(叶振忠摄)

字体大小:

忆。 周年

国家图书馆在国丧后一个月内组织350名志工,从去年4月到12月间,共花了约6000个小时,把收集到的130万份吊唁卡片和物品数码化。进行存档后的数码文件被上传到新忆工程网站,作为留给后代的重要遗产。

蓝云舟 报道

yznam@sph.com.sg

去年国丧期间,民众在18个社区吊唁处、国会大厦和总统府留下的逾130万份吊唁卡片和物品,数码化的工作已尽皆完成,并上传到网上让公众阅览。

建国总理李光耀去年3月23日逝世。一个星期的哀悼期里,全国人民到各个吊唁处写下悼念卡片和摆放悼念物品,表达对李光耀的追思。哀悼期结束后,如何处理这些吊唁物品,把它们保留下来让国人日后参阅,成了国家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国家图书馆在国丧后一个月内迅速组织起志工团队,在芽笼东公共图书馆处理民众的吊唁卡片和物品。

350名志工从去年4月到12月间,共花了约6000个小时,把收集到的吊唁卡片和物品数码化。他们的工作包括将吊唁卡片分类、扫描和编码;如剪贴簿、心形折纸等6000多件立体物品则必须拍照。

进行存档后的数码文件过后都上传到新忆工程(Singapore Memory Project)网站,作为留给后代的重要遗产。

参与数码化工作的志工,在处理唁文过程中,对李光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深为海内外人士对李光耀的缅怀之情所感动。

年轻志工从吊唁物品学习

其中一名年轻志工李之绚(16岁,学生)去年因为没能在国丧期间到国会大厦向李光耀致敬,而感到遗憾。和许多年轻国人一样,李之绚在成长过程中,听到“李光耀”三个字,只知道“新加坡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很重要的人”,但印象不深。当她通过图书馆网站知道需要志工帮忙处理吊唁物品后,二话不说便投入了这份工作。

李之绚受访时说,年轻一代如今所享受的,都是李光耀那一代人努力耕耘的成果,她通过这份有意义的志愿工作,学会了更加感恩。“看到别人对他的尊敬、爱戴和感激,真的能感受到他对每个人的影响力,也让我学会,不应该把我们所拥有的当作理所当然。”

更有志工因细读民众的唁文后,感受到李光耀常常心怀国家社稷,以及民众对他的爱戴,决定延长志愿服务期。

薛丽珊(47岁,家庭主妇)负责审查完成数码化的文档,确保民众在吊唁卡上留下的身份证号码、住址、电话号码、银行账号等个人资料不会被上传到档案库里,须细读每一份经手的文档。

也正因这么逐字逐句地阅读,让薛丽珊深刻感受到民众对失去一名领袖的沉痛以及对李光耀的崇敬。她本来只抱着做志工服务社会的心态,打算只帮一两天,“可是做得越多就越深刻了解李光耀先生对新加坡的付出”,最后她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完成手头上的审查工作。

除了民众的唁文,所收集到的吊唁卡片中也有一些来自政治人物和外籍人士。汪子翔(23岁,大学生)在将吊唁卡分门别类时,发现了前总统纳丹的亲笔字迹,文中尽是对李光耀所给予的指导的感激之情,让他意识到,向李光耀取经的人真的很多。

汪子翔投入了10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唯独有一幕让他忆述起来历历在目。他说:“其中一名志工读了前总统纳丹的信后哭了起来。”

老一辈的国人则因为亲历建国元勋带领国人克服万难、从第三世界跻身第一世界的艰辛历程,而怀着感恩的心投入这份志愿工作。陈秀宝(69岁,退休)说,让她大为感动的,除了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追思李光耀,连外国人都对李光耀引领新加坡取得的非凡成就赞誉有加。

陈秀宝说:“他们(外国人)对李光耀的尊敬让我觉得,我们身为新加坡人,希应该承继他的精神和理念,全国人民和政府都要为下一个50年打造更美好的国家。”

她说,年轻国人虽然之前不一定对李光耀有太深刻的认识,但李光耀去世后媒体所报道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唤醒了年轻一代的国民意识。

“他们觉得,自己(以前)似乎忽略了很多东西,他们从当下开始要去注意,去跟随李光耀的理念,创造更美好的新加坡。”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