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

郭振羽:从身份解构到身份建构——新加坡华人尚待完成的旅程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作者认为,在错综复杂的200年历史长流中,新加坡华族身份认同一直在建构转换之中。(何家俊摄)
作者认为,在错综复杂的200年历史长流中,新加坡华族身份认同一直在建构转换之中。(何家俊摄)

字体大小:

早期南来华族自称“过番客”或“南洋客”,毕生理想是衣锦还乡,荣宗耀祖;如果不幸病死异乡,也希望能将遗体运回故乡,无论如何都要叶落归根,不可埋骨异乡。

自开埠以来,华裔移民以及后代,始终占新加坡人口多数,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大中华区之外唯一以华族占多数的独立国家。这200年间,华族的身份认同由于历史原因,经历多次的嬗变,由19世纪的“过番客”,到“华侨”,到“华人”,到“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自开埠以来就是个移民社会,是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多元社会。华族原就是新加坡多元民族社会的构成分子;不仅如此,华族人口和身份认同也是多元的,可以说华族身处在一个双重多元的环境里。在错综复杂的200年历史长流中,新加坡华族身份认同一直在建构转换之中。

1819年1月29日,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莱佛士登陆新加坡,与柔佛的胡申苏丹和天猛公签订条约,辟新加坡为自由港。这也是新加坡有信史之始。当年居民人数,史家并无定论,只称原住民约150人,以捕鱼为生;也有学者认为人数不止于此,分居热带丛林深处。一般公认以1819年作为新加坡开埠之始,吸引各方移民前来。

1824年,莱佛士和柔佛统治者签订新约,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当年人口已超过1万人。到1836年,人口增加到将近3万人,主要来自中国南方、临近的马来半岛、荷属印度尼西亚,以及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其中华族占多数,达45.6%。华族人口大多来自闽粤地区,包括闽潮粤客琼榕六大方言群,为多元方言群定性,成为华族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的基石,至今未变。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