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世代

交流站:“轻如鸿毛”的启示

字体大小:

盒子的拉绳一拉,羽毛轻柔地飘下,翩翩起舞,虽然短短几秒,却让18岁的少年乔士兴奋地蹦跳着,拍着手。乔士患有严重自闭症,有个充满活力但任性的妹妹丽莎。旅居国外的奶奶来探亲。

奶奶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家庭为了乔士的日常生活和偏执而精心制定的严格规则,导致他的脾气越来越暴烈,妹妹对他的怨怼也越来越深。受不了震耳欲聋的杂声,乔士对妈妈和奶奶拉扯、施暴,导致全家的关系、父母的婚姻,从正常稳定跌入万丈深渊的矛盾和不信任之中,每个人都万般无奈,心力交瘁。

轻飘飘的羽毛、妹妹如深渊般的仇视、为孩子的未来发愁迷茫……对育有特需儿的家庭来说,这一幕幕都扣人心弦。由本地剧社彭魔剧团呈献的话剧《坠落》(Falling)上个月在滨海艺术中心上演。震撼和揪心的演出,让不少观众泪眼盈眶。

《坠落》凸显了我们的社区仍不了解特需人士及其家庭的境遇。孩子18岁从特需学校毕业后,何去何从?他们能获得这个社会接纳吗?如果自闭儿的暴力行为越来越严重,将让他们的父母和家人变得力不从心、无助,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不禁让人想起武吉知马双胞胎命案。那对被杀害的双胞胎患有自闭症,他们的母亲接受不了孩子患病的事实,父亲长时间的照料,也患上抑郁症,最后亲手终结孩子的性命,试图除去痛苦的煎熬和重担。

其中一场演出后,我和父亲一同受邀上台与该剧的艺术指导、演员和观众交流,分享身为自闭症患者与看护者的心得与成长历程。和一般只掌握单语的自闭人士不同,我懂得双语,同时凭着努力,毕业后会成为一名华文教师。我跟大家分享我的成长过程和取得的成就,庆幸获得家人、社区与同侪的支持,要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

现在的社会比起我小时候更具包容性,不过,有人还是觉得我国的包容性有待加强。比如,有些人戴着黄色的博爱识别卡或贴纸搭公共交通,但因为病症不显眼,反而被批评,指他们是故意博取同情而“装”出来的。自闭症有一个光谱,有的病况轻微,有的病况较严重;有的患者与常人差不多,许多事能自己完成,但有的连自立都无法做到。

这个月是全球提高自闭症意识月(World Autism Awareness Month),我想借此发出身为特需人士的心声,并分享关于自闭症的情况。或许,病症使自闭人士的价值被贬低得轻如鸿毛,但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仍凭着自己的强项,在各自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只要我们尊重他们,耐心给予机会让他们发挥个人的强项与潜能,日积月累,社会也会变得更具包容性,并终将取得进步。大家一起努力争取这个结果,何乐而不为?

(作者是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