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华政策路线受关注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朔尔茨(左)将接替默克尔(右),出任德国下一届总理,标志德国“后默克尔时代”开始。(路透社)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朔尔茨(左)将接替默克尔(右),出任德国下一届总理,标志德国“后默克尔时代”开始。(路透社)

字体大小:

德国今年9月26日举行联邦大选过后,中间偏左的社会民主党、以保护环境为核心主张的绿党和亲商的自由民主党,经过近两个月的谈判后,终于在11月24日签署三党执政联盟组建政府。

这是德国首次在国家层面组成三党联盟,在缔结了史无前例的联盟之后,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奥拉夫·朔尔茨将接替默克尔,出任德国下一届总理,标志德国“后默克尔时代”开始。

下一届德国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尤其是将采取怎样的对华政策,在联邦大选举行时已是热门话题。新一届执政组合上台后,默克尔采取的温和对华路线延续与否更引人关注。

致力于阻遏气候变化进程的绿党,一向来对中国持批评态度,在今年联邦大选中的竞选纲领中,更直接表明要求中国立即停止在新疆、西藏及香港践踏人权的行为,强调绝不容许以违背台湾人民意愿的方式统一台湾,并将进一步扩大同台湾的政治交流。

德国新政府上周四确定由绿党联合党魁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出任外交部长,成为德国首位女外长;绿党另一党魁哈贝克(Robert Habeck)担任副总理与经济部长,负责气候政策。随着绿党两党魁出任重要职位,未来德中关系或生变化。

新的政治联盟预计12月初宣誓就职。联合执政协议中有12次提到中国,也明确提到台湾问题,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并致力于在国际海洋法基础上,解决南中国海及东中国海领土争端,显示德国新政府可能对中国采取较强硬的政策。

在默克尔担任总理16年期间,对中国进行了13次访问,她与中国领导人的关系友好,曾于今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公开赞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多边主义主张,她坚定执行对华接触政策,并不主张与美国联手反华。由于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而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中经济关系构成了她对华政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她也为此而受到西方舆论批评。她大力推动欧中投资协定,被批评缺乏远见,在人权方面的谨慎表现也备受多方指责。

四届总理任期内,默克尔留下不少政治遗产,为德国外交政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提升了德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但默克尔早在2018年已公告2021年退出政坛后,不会再担任政治职务,相信她不会继续在德中关系上扮演桥梁角色,而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备受考验。

由此衍生出的局面是,在后默克尔时代,欧盟议会以及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也可能加大向德国施压,要德国对中国以及俄罗斯采取更为强硬的路线。

默克尔时代结束,她奉行的对华政策是否能够延续下去,取决于朔尔茨是否选择“对话与合作”的路线。德国的对华政策不会一夜之间迅速转变,但是在姿态与语气上的变化,已露出端倪。

随着拜登政府积极重建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并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建立新的联盟,包括重返亚太区域及重视与亚细安等区域组织的关系,新一届德国政府必须做出相应调整。面对中美对峙的态势,德国必须思索如何处理和这两个大国之间的“三角关系”,同时研究在地缘战略方面该扮演的角色。

德国新政府面临着欧洲及全球格局的变化,已公布的联合执政协议不等于是未来会执行的政策,例如绿党在选举时主张的原则,上台后在现实考虑下,未必会坚持到底;社民党也将面对外交政策的调试与抉择。德国外交政策将进入循序渐进的调整期,后续变化值得观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