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医疗风投企业 坚守公司国际化定位

赵晋说:“公司壮大的过程,也是人才不断选择更新的过程。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一方面需不断吸纳新人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检讨现有组织结构。”(曾坤顺摄)
赵晋说:“公司壮大的过程,也是人才不断选择更新的过程。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一方面需不断吸纳新人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检讨现有组织结构。”(曾坤顺摄)

字体大小:

每家公司的发展都要面对各种“内忧外患”。“外患”可以通过公司自身努力或借助“外力”解决,而“内忧”有时则让人陷入两难。尤其是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为坚守企业文化,适时调整内部结构是公司发展所绕不开的。

自2015年创立以来,公司一直坚持国际化定位。两年多前进军新加坡,并在去年收购一家本地尖端医疗设备制造企业。公司此前主要在中国和美国从事医疗保健风险投资。

现年47岁的本地医疗风险投资公司洲岭资本(LYFE capital)创始合伙人赵晋,出生于中国大陆,现在是香港公民,在医疗风投行业有超过20年的经验。他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这个领域有独特之处,要想持续发展势必要走国际化路线。”

至于原因,他说,病痛不分国籍,医疗不分种族。虽然各国药监不同,特效药等医疗保健审批所需时间各异,但人类疾病的共性,使有效的治疗手段最终会在全球推广。

“创立公司时,我说服投资人将公司国际化,并布局美国和亚洲。现在看起来,当时的决定是对的。除了中美和新加坡外,公司也在日本和韩国开展业务。”

尽管如此,并不等于公司可高枕无忧。相反,每个创业者从第一天起,就时刻面临各方面挑战。

近两年,让他最纠结的是如何在人才和企业文化冲突时做出取舍。赵晋说:“公司壮大的过程,也是人才不断选择更新的过程。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一方面需不断吸纳新人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检讨现有组织结构。”

公司创立初期,赵晋亲自从美国邀请一名合伙人。这人无论在投资判断、行业人脉还是技术能力上都有独到之处,在公司开拓市场方面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团队扩大,这名合伙人“单打独斗”的性格开始突显,与整个公司文化和组织结构不和谐。

“是否与他继续合作,我挣扎了很久。虽然他个人能力毋庸置疑,但如果继续合作下去,则有悖公司文化,同时也束缚了他的特长。”

最终,为了秉持公司“包容”的企业文化和不断吸引并留住新人,赵晋不得不“忍痛割爱”。

“恰巧,这名合作伙伴当时正好也想自己开发另一个项目。”

谈到为何要进入这个行业时,赵晋说:“与医学打交道是骨子里的DNA,我父亲就从事生物制药。耳濡目染的我,在中国和比利时读书时都选择与分子生物有关的专业。”毕业后,赵晋也在实验室工作过一段时间。不过,他觉得自己的性格更适合与人打交道,就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进修商科,并转行做投资顾问。

投资医疗保健 鼓励医疗创新帮助患者

“虽然我没有直接从事医药行业,但投资医疗保健同样可以通过鼓励医疗创新,间接帮助患者。”

经历了在多国医疗保健创业后,赵晋认为,相比亚洲,美国的医疗投资更加多元,机会也更多。“美国之所以医疗技术一直领先,除了资本市场和机制活跃外,多年积累的投资氛围,也给创业者更多的尝试和学习机会,使他们可以不断重新创业。”

他说:“有时创业失败只是因产品本身不足,但及时改进后,仍可在下次创业中成功。如果20多岁开始创业,在职业生涯的40多年里,美国的创业者有三到四次机会,而亚洲可能最多两次。”

就本地医疗保健风投的创业环境,赵晋认为,本地行业的基础建设领先,人才储备充足。但是,推动医疗保健投资的另一个关键是市场的资本循环。“除了前端的科技创新和中端的有效管理,后端资本市场的支持会鼓励更多人才从大公司走出来。他们为了在更大的空间发挥自我,而愿意尝试创业风险,以此获得更大成就。”

作为一家跨国公司,赵晋希望新加坡可以成为公司Logo中的那个“点”。他说:“设立新加坡公司,不单是为了本地市场,更是因为它在区域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这个‘点’就是公司串联各地业务的枢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